愛.在孩子開餐時

家庭服務社工

呂清華

愛.在孩子開餐時

 

孩子吃得肥肥白白、健健康康,是為人父母的心願。可是,我們卻發現不少幼稚園家長為孩子「食」的問題煩惱不已。「我的孩子偏食」,「我的孩子要花上一小時以上才把飯餐吃完」、「我和長輩因為餵飯不餵飯而爭拗」。

為了孩子食飯而引起的衝突只是冰山一角,這可能與各人的價值觀、性格、溝通方式、家庭習慣有關。我們建議家長先放下個人判斷,把焦點放在孩子的益處上,並參考以下四個建議,改善孩子飲食的習慣

 

一同吃飯: 

我們相信與其追著孩子餵飯,不如陪伴孩子一起用膳,不管孩子食得特別慢或混亂,只要孩子有意欲自己吃,或願意模仿父母╱照顧者坐定定吃飯,已是一個好的開始。一同用膳時,還可以跟孩子探討食物的淵源,教孩子學會感恩。也可以順便教導孩子簡單的餐桌禮儀,包括,「感謝天主的賜予」、「大家一起食飯」、「唔該」、「多謝」⋯⋯

 

一心一意地吃飯 

對著電視╱平板電腦╱手機吃飯是不少家庭的生活習慣,孩子甚至會因為被電子產品吸引,而願意坐定定地吃。可是,當沒有電視╱手機時,孩子又會失去食慾。所以,在環境許可下,挪開電子熒幕,讓孩子吃飯時專心一致,並讓孩子全神貫注體驗吃的感覺

 

認識飽足感和飢餓感: 

飽足感和飢餓感是與生俱來的感覺。可是,照顧者為了要見到孩子吃得飽飽,或是希望感到心安理得,有時會過度餵食,剝奪了孩子經驗飢餓感的機會。可是,孩子其實是要學習感受身體感覺,感受甚麼是飽足、甚麼是飢餓。有了覺察,孩子才懂得自己的需要,然後選擇為自己的身體發聲。這份覺察能力是需要孩子透過點點滴滴從小培養,亦需要照顧者放下過度餵食才可以得到的

 

創造良好經驗:

孩子喜歡或不喜歡吃某些食物,很容易受經驗和情緒記憶影響。父母越是緊張和強迫,孩子愈是反抗。所以,我們建議讓孩子好好感受食物的味道、尤其第一次接觸某些食物時,父母可以輕鬆的態度,鼓勵孩子嘗試和探索,幫助孩子與食物建立良好的連結

有一個小女孩第一次品嚐西蘭花的時候,媽媽把西蘭花插進看似小山丘的白飯上,然後說:「媽媽給你一顆樹,美嗎?你嚐嚐,看有何特別?」女兒開心地凝望山丘上的小樹,看似感覺神奇。接著,她把嘴唇放到樹頂上觸碰西蘭花,用嘴唇擦擦西蘭花,然後把自己想像為羊咩咩,慢動作地吃掉整棵樹上的葉和樹幹。接著媽媽建議她把「樹下的泥土」一起吃掉吧,看看是甚麼味道。她用舌頭和鼻細味「泥土」上的溫暖,然後好奇地把一匙羹的白飯送進口腔裡,她慢慢咀嚼,吃出甜味來

就是這樣,小女孩的飯碗裡多了不同的樹苗;日子久了,吃蔬菜成為她的習慣,現在想起來,可能這些吃蔬菜的經驗,給她留下良好的情緒記憶吧!

不少家長嘗試照著這些原則去嘗試,果真幫助了孩子歡愉地享受天主厚賜的食物,開心地吃了!

 

資料來源:本文轉載自呂清華。愛.在孩子開餐時。公教報2020年10月25日 第 4001 期。